“船期紧、回港成本大,今后在长三角跨区域来回跑,只要扫一扫证书上的二维码,上面的电子许可证就通用了,真的省了不少心。”昨天,浙江兴一物流的负责人许国兴在市民服务中心拿到了一本“多证合一”的《内河船舶证书信息簿》。根据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交通运输及政务服务主管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电子证照互认事宜的通知》,昨天起,《内河船舶证书信息簿》等证照正式纳入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首批互认的电子证照,标志着内河货船迎来了“一证”航行长三角时代。 “以往内河船舶营运需办理7本证书,办理手续繁琐、耗费时间长,给企业和船主增加了额外负担,今后,7本证只要有相应的电子证照,将在长三角一市三省地区得到相互之间的认可,也意味着湖州此前在国内率先推行的内河船舶‘多证合一’改革在长三角区域被成功复制了!”市港航管理中心副主任吴大鹏告诉记者。 2017年起,我市在省内率先探索“多证合一”,以“精简材料、整合流程、资源共享、方便群众”为出发点,研究探索船舶证书“多证合一”,将船舶检验证书核发、船舶所有权登记等多项证书合而为一,换成一本《内河船舶证书信息簿》,加盖行业管理部门电子印章,印制船舶信息码,满足证书防伪和船舶数据查验需要。 从“7”到“1”,“多证合一”将原来多本船舶证书上一千个数据信息集成处理到现在的百个数据信息,实现了数据的高度共享融合,同时,每艘船舶申请材料从160多份大幅缩减至15份左右,办事时限从29个工作日提速至7个工作日,2018年起,我市这项改革向全省推广。 “湖州水运发达,80%以上内河船舶均需跨省运输,而这项改革成果此前只能在省内推广施行,受惠面相对有限,今后长三角一市三省实现了互认,将惠及更广大的船民和航运企业,有力促进内河水运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吴大鹏告诉记者,“多证合一”不仅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更让行业动态监管更精准。
|